大战一触即发,军神竟跑到前沿,向士兵问计:这一仗该怎么打?_刘伯承_阵地_军事
在新中国众多开国将帅中,如果提到被誉为“军神”的刘伯承元帅,很多了解历史的人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,甚至是很多资深的军事爱好者、研究者也会对这位戎马一生、战绩辉煌的常胜将军给予很高的评价。
就连我军很多叱咤风云的将领,也曾受教于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的刘伯承元帅。可以说,刘帅在军事指挥、军事理论上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。
然而非常有意思的是,在名垂军史的淮海战役期间,身为中野大军主帅兼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之一的刘伯承,竟然亲临前沿阵地,向那些不懂什么军事理论甚至连大字都不识几个的士兵问计:这一仗该怎么打?
刘伯承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打好这一仗,还是另有原因?
这件事发生在1948年11月18日,也就是中原野战军第一、第二纵队占领蒙城,切断黄维兵团的退路并即将向其发起总攻之前。
可以说,这是一个大战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,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,刘伯承没有呆在指挥部埋头看地图、画战术,而是不顾众人的劝阻、冒着被敌人炮火袭击的危险,亲自来到与敌军前沿接壤的我军阵地上。
展开剩余78%战士们看到刘司令员亲临一线阵地,都大吃一惊,纷纷提醒他:“首长请回吧,这里太危险了!”
刘伯承却微微一笑,摆了摆手对大家说:“大家放心,现在该紧张的是敌人,不是我们!”
接着,他从警卫员手中接过望远镜,伏在战壕边仔细观察对面的敌军阵地。观察良久,他放下望远镜,又陷入沉思中。
一名战士见刘伯承嘴唇干裂了,连忙倒来一杯水,递到他手中:“喝口水吧,司令员!”
“正好有点渴了!”刘伯承微笑着接过水杯,看了看这个战士说:“咦,我怎么看你有点眼熟?”
“报告司令员,我叫韩福,”战士腼腆地笑了笑说,“行军路上,我还骑过您的马呢!”
“哈哈,原来如此,”刘伯承将杯中的水一饮而尽,“你的伤好了吗?”
“只是脚踝肿了,现在已经消了,”韩福边说边在原地蹦了几下,笑嘻嘻地说,“您看,一点问题都没有!”
战士们看到他这副模样,忍不住都笑了起来。
刘伯承点了点头,把杯子递回给韩福,指着对面的黄维兵团阵地对战士们说:“你们都是一线的兵,能不能给我一点意见——怎么对付这个黄维兵团?”
战士们万万想不到司令员会说出这样的话,一时都愣住了。
“我还是问个具体一点的问题吧,”刘伯承说,“你们看看,敌方阵地和我方阵地之间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,我们的部队应该怎样过去,才能避开敌人的炮火,尽可能减少我们的伤亡?”
一名班长说:“我们个个都不怕死,首长让我们咋打就咋打!”
“不不不,”刘伯承连连摆手,“不怕死是好事,但是我们的战士要尽量减少伤亡。要知道,每个战士的生命都是非常宝贵的,要解放全中国,我们还有很多仗要打,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呢!”
战士心里都热乎乎的,可是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,只能面面相觑,还是韩福胆子大一点,说道:“首长,我们都知道您是我们的‘常胜将军’,您想的办法一定比我们高明!”
“这是哪个说的?”刘伯承说,“我叫你出主意,可没叫你给我戴高帽子哟!”
众人一听这话,顿时笑成一片。
刘伯承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架,又说道:“三个臭皮匠,能顶个诸葛亮,我今天到这里来,就是要听听大家的想法。你们都不要怕,尽管大胆地讲!每个人至少说一条意见,哪个说不出来,可是要饿他一顿饭哟!”
这下子气氛立即活跃起来,战士们纷纷抢着举手发表意见:“首长,我先来讲讲!”
“让我先讲!”
“我有个建议……”
……
“你们都不要争,一个一个轮流讲,我来给你们当记录员!”刘伯承一边说着,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……
40分钟后,刘伯承带着写满了好几页纸的那个小本子,满意地离开了一线阵地,回到中野大军指挥部。
没有人能够确切地知道,一线阵地的那些战士们给刘伯承提出了多少条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;也没有人能够确切地知道,在歼灭黄维兵团的战略战术中,有多少智慧来源于刘伯承对战士们的不耻下问。
可以肯定的是,正是刘伯承司令员这种虚心听取一线将士声音、注重实在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,充分激发起全军指战员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决心,对我军取得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。
也正是这种令人敬佩的优良作风,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刘伯承这位杰出的军事家。
参考史料:《淮海大决战》、《铁血绝唱:淮海战役》、《刘伯承传》等
发布于:天津市上一篇:大类招生, 取消
下一篇:没有了